在北京城有很多明清时期的王府宅邸,其中面积最大,保存最完好的要数恭王府了,并且它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往。值得一提的是,恭王府内有一件很不起眼的石盆景,原本还有一个神奇的效果叫做“云停”,但可惜因为一场变故,导致石盆景再也无法重现当年的奇观了……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观呢?如果您也好奇,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。
(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图片与内容无关,请勿对号入座)
在北京民间有这样一句话,即“一座恭王府,半部清朝史”,不仅说明了恭王府的历史地位,而且还说明了恭王府和清朝的衰亡也息息相关。恭王府原本是清乾隆朝和珅的私人府邸,占地面积3.3万平方米,包括了宅院和花园,其奢华程度在当时来说也仅次于紫禁城了,然而和珅却不满足于装饰的奢华,因此他僭越礼制使用了宫廷才能用的金丝楠木和苏州金砖,而这在后来也成为了他被抄家的原因之一。
嘉庆四年(公元1779年),和珅被抄家赐死之后,其宅邸也充为国有,但后来嘉庆皇帝又将和珅的宅邸赐给了庆郡王永璘,并改名为“庆王府”。一直到道光三十年(公元1850年),咸丰皇帝又将庆王府赐给恭亲王奕訢,遂改名为“恭王府”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因此,在一百多年间,恭王府也见证了清朝的衰亡史。
现如今,恭王府已经成为了一座博物馆,收藏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和字画,以及陶瓷和玉器等,另外还有不少的文字史料,对专家们研究恭王府和清代历史,也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。其实,整个恭王府都是文物,以及里面的各种装饰也都有其独特的含义。比如,恭王府内有个院子叫锡晋斋,也就是和珅的嘉乐堂。
锡晋斋是和珅居住的地方,因此也是恭王府内装饰最奢华的院子,尤其是模仿宫廷建造的两根金丝楠木柱最惹人注目。另外,在锡晋斋的正门前方,还有一座高约1.6米的石盆景,由底座,石盆和石山组成,石盆直径约62厘米,原本里面有小金鱼和荷花叶子,但后来疏于打理里面只有一盆淤泥死水,显得毫无生机。
很多人都不知道,就是这件毫无生机的石盆景,在当时可算是和珅的“命根子”,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恭王府的核心。因为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,认为水主财运,所以石盆景中的水就是财运的象征。或许您也感到纳闷,心想一盆死水能有什么好的财运呢?其实,在一开始石盆景中不是死水,而是一盆神奇的源头活水。
恭王府的史料记载,这件石盆景上的假山石头叫做“云停”,因为它能将石盆中的水自动吸上去,然后从石头顶部的小孔中冒出来,久而久之石头上经过水的滋润就长满了青苔。更神奇的是,到冬天的时候将冒着热气的井水倒入石盆,接着就能看到井水被吸上了,并且在石头顶部还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蒸气,就像云雾停留在山顶,故此也得名“云停”。据说,曾经乾隆皇帝也想要这件“云停”,但后来被和珅婉拒了,由此可见“云停”确实是一件独一无的宝贝。
文物专家们研究发现,这件吸水石头的内部有很多密闭的孔,当石头被阳光照射后温度升高,从而使得石头内部小孔的气压变大,于是就和外部的水形成了一定的气压差,所以看起来水就被石头吸上去了,但其实是大气压的压力差作用。此外,除了压力差之外,这块石头本身的吸水性就很强,就像是海绵一样吸水多了就顶部渗了出来,然后时间长就生长出了也具有吸水性的青苔。
令人感到可惜的是,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.8级大地震,在距离只有200多公里的北京也有强烈的震感,导致大量的房屋民宅倒塌或开裂,而恭王府自然也受到影响,有好几处房间的柱子都偏移了。不过,最悲催的还是和珅的宝贝“云停”,被震落掉在地上摔成了五六块,当专家们看到时也都十分痛心。后来,虽然“云停”被专家们修复,但是再也不能吸水,也没有“云停”现象了。
就这样,一件独一无二的宝贝彻底被毁了,如今看起来还是当年的模样,但却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和奇观,因此逐渐地也就成了一盆死水。由此,文物专家们也吸取了教训,一定要把文物都保护好,不要等被毁坏了才懂得珍惜,而这对我们来说也何尝不是如此呢?
参考资料:
《恭王府大观》作者:张一指,出版社:新星出版社
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,本文撰写:特约历史撰稿人:刘立江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