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这是我们“长城”系列内容的第二期。我们上一期讲到了,长城的建造工艺,以及长城“不只是一道墙”,而是一套跨越了许多个朝代的军事防御体系。尤其是明长城,保留下来的遗迹最多,材料也最丰富,根据我们举出的例子,在明代山海关附近长城的沿线,还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军事防御建筑,它们都应当算作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。
而根据统计,单纯计算明长城的长度,就有8800多公里,而遍布长城附近的那些关、营、墩、堡、寨等军事防御建筑,少说几千处,多说怎么也得上万处。
那么,这么庞大的一套防御体系,在当时是如何运作和管理的呢?
其实,就像我们今天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,会被分成省、市、县、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一样,当时的万里长城沿线,也是有一套自己的区划体系。而明长城从建设到完善,它的区划建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。
我们先科普一个明代地方管理机制的小常识,明代分为民户和军户,还采用了“府县制”和“卫所制”双轨运行的地方管理体制。“府县制”就相当于是今天的市政府、县政府一样,是管理老百姓的。但是,还有一套和府县制并行的“卫所制”,是管理军人的。其中,有些卫所会建立独立的卫城、所城,有的实土卫所还会管理大片的土地,所以会有学者将明代的部分卫所称为“准行政区”或“军事行政区”。
我们今天的一些地名,还会带有卫所制度的遗存,比如宁夏的中卫市,前身就是明朝的“宁夏中卫”。还有一些地名尽管去掉了“卫”字或者“所”字,但仍然保留了过去卫所的名称,比如威海古称威海卫、天津古称天津卫、上海的金山区古称金山卫,深圳的大鹏新区古称大鹏千户所,这些都是从明代的卫所演化过来的。
在明初洪武年间,朱元璋下令建设长城的时候,长城沿线的守卫工作就是由这些卫所进行管理的。比如说初建于洪武十四年的山海关,在关城建成的第二年,就在山海关城内设置了山海卫,并且下设了十个所,负责管理这一区域的军务。
而在这些卫所之上,朱元璋采用了“塞王守边”的政策。他将他的几个儿子分配到边疆地区,成为“塞王”主持边疆的防御工作。然而,塞王守边政策在明成祖时期就解体了,原因很简单,明成祖朱棣当初就是一名塞王,当初就是他带着自己的兵权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,所以他登基之后,很快就取消了这一制度,从此再也没有其他的“塞王”可以效仿他夺取皇位了。
而后期,他为了弥补没有“塞王”在边疆带兵打仗的问题,就推出了一个新的补丁,叫做“边镇制度”。后来,明代的北部边疆逐渐形成了九个边镇,被称为“九边”,而每一个边镇会派遣将军过去镇守 。与此同时,原来的卫所制度仍然存在,负责管理当地的军户们。所以简单来说,就是将军们负责领兵打仗,提出长城防御工事的整改建议,而当地大部分士兵的军籍还是归卫所管理的,这其实也是一种分权而治。
不过在修筑长城这件事情上,这些镇守将军起到了很大的功劳,尤其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。我们今天对戚继光事迹的了解,最著名的是他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倭的经历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曾经在隆庆、万历年间,担任过“蓟镇总兵”的职责,主持了东起山海关,西到居庸关附近这段范围的长城边务工作。在此期间,他把在东南地区的抗倭经验带到了 长城沿线,创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。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,他给长城加上了“空心敌台”,让长城成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模样。
“空心敌台”,就是长城上面的“小房子”,有些人会将它称作“烽火台”,其实他们是不一样的两种军事设施。这些空心敌台,不仅可以起到瞭望、传信的功能,还因为内部是空心的,可以驻兵、屯粮、储藏武器,可以说是一座卫星的防御城堡。
根据《明史》的记载,戚继光来到蓟镇后,就谏言皇帝,建设空心敌台:“请跨墙为台,脾晚四达。台高五丈,虚中为三层,台宿百人,铠仗糗粮具备 ”。这项工事被称为是戚继光的创举,而这个设计其实也是来自他在抗倭时的经验。今天的浙江台 州临海县,有一处景点叫做“江南长城”,就是因为在城墙上面建设了几座空心敌台,长得很像我们对于长城的认知。而实际上,那才是戚继光主持改建长城时依照的“模板”。
最后,在戚继光的推动下,到万历九年,他主持的蓟镇共修筑了一千多座敌台,旁边的昌镇也修筑了两百多座敌台。所以,我们今天在八达岭、居庸关、古北口、山海关等著名的长城景区,可以在蜿蜒曲折的城墙上,看到一个个高低相间、参差错落的“小碉堡”,这都要感谢戚继光当年务实的工作。
说到这里,就很想分享一点想法。很多人总会在想,我们放假的时候,去这些名胜古迹参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比如说长城,不就是沿着一座城墙,爬很多台阶,翻山越岭去看人吗?
其实,我个人认为,我们中国的每一处古迹,大到一处世界文化遗产,小到一个很微小的景观,都是历史上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,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一段故事,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一段记忆,而这些才是我们需要挖掘,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。
那么,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,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长城这道文化符号。比方说,有些人会习惯性地认为,长城是中国古代的“国界”,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把游牧民族拦在“国外”,但是,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,这种说法很不科学。
因为,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“国界”。我们历史上修建过长城的朝代,从来没有以长城来划定自己的活动界限,也没有把长城以外的领土认定为“外国”。比如汉武帝时期就不断越过长城防线,对匈奴发起进攻;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修筑长城,而当时在长城之外,还保留了许多卫所单位,仍然有大量明朝的驻军。
这是因为,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拥有比较清晰的“国界”概念,但是在古人的世界观里,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“国家”和“国界”的概念。我们用两句古话,来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:一句是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还有一句是“内诸夏,而外夷狄”。也就是说,理论上“天下”的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是属于“王”的,而影响“内外”之别的,只是在不同土地上生活的人,有着“诸夏”和“夷狄”的不同。而区分“诸夏”和“夷狄”的标准,也不是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“国家”或“人种”,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。
那么,长城的实际意义,应当被理解为什么呢?
近代以来,许多学者们都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。传统的视角,往往是从长城的军事价值出发的,在这一基础上,又分为“消极防御说”和“军事进攻说”。前者认为,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下,而后者是把长城视为中原王朝向北方扩张的基地和跳板。而有一名叫拉铁摩尔的学者指出,长城不仅仅有军事意义,它更是一道经济形态和文化的分界线。修建长城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防御外敌,更在于巩固帝国内部的政治稳定,更直接一点的说法是,“保持边疆人口的规范性”。
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依据。我们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,从秦朝以来,就始终期望建立大一统的,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帝国。而农耕文明社会的稳定,需要把劳动人民固定在土地上,这样才能定期向他们收租子,获得农业税。
在历史资料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: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,我们就会发现,中国当时留下的人口数据就会骤降。那么,当时是真的死了这么多人吗?
一些研究者就提出质疑,说我们看到的这些人口统计数字,其实只是官方登记的户口数字,还会有很多人口依然活着,但是在灾荒年间选择了逃难垦荒,或者被寄养在其他人家为奴,从而脱离了政府的掌握。而到了盛世,国家的统治力“深入基层”之后,会重新统计到这部分隐匿的人口,人口数据的统计才会更接近于实际情况。所以,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,都非常担心劳动人口的流失,会想尽办法控制人口的流动,把人民控制在土地上。
但是,土地耕作的效率总是有上限的,随着古代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,原有的土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之后,要么大家一起“内卷”,要么只能“树挪死、人挪活”,迁徙到更遥远的地方进行垦荒。但是垦荒也要看天吃饭,随着人们不断北上,不仅政府的管理成本增加,耕种土地的收益也会逐步递减。人们想要在这里生存,以当时的技术,就只能逐渐脱离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而我们前面讲到,我们区分“诸夏”和“夷狄”的标准,就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。当游牧民族在中原生活久了,会逐渐“汉化”,采用汉人的生活方式;而随着汉人的生活范围向适合农耕的区域拓展,也可能会逐渐“胡化”,甚至还可能依附游牧民族。
因此拉铁摩尔提出,当时中原王朝在考虑边疆政策的时候,不仅要担心游牧民族打过来的风险,还要留心本土人口的流失率,而一道开放的北部边界,无限制地向不适合农耕的区域进行扩张,不仅收益很小,还很可能给国家带来离心力。所以,修建一道长城,阻止农民前往不利于耕种的地区,尽可能把边疆线变得稳定、可控,就可以达成这一目标。
这样一来,长城的意义,就被理解成了一道农耕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的分界线,或者是一条因为政治需要而修建的文明分界线。
这一理论有一定的依据,也能说明一些历史问题。比如我们现在再看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,就要联系统治者的防御思想与边疆民族关系了。明初洪武年间,朱元璋在修筑长城的同时,也提出了“临近边者,皆徙内地”的政策,说白了,就是要把边疆地区的人民先拉到自己掌握的地域来,一方面为了保护人口安全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在明蒙之间制造“无人地带”,尽可能减少游牧文明对中原的侵扰。而在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,又进一步将北边的防线内移,允许北方民族在不对内地构成军事威胁的情况下,在长城附近区域放牧、生活,甚至在固定的关口进行贸易。
当我们把长城的概念,从政治上的“国界”转化为一道经济和文化上的“分界线”后,其实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。比如说,我国历史学家田昌五提出过一个“土地关系与民族关系”的循环理论。他指出,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,都是围绕着土地关系而迁徙活动的。围绕着土地关系的大循环,有一个民族关系的大循环,不是固定不变的。这样的民族关系,和西方迥然不同。而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,都有自己特有的循环规律。不管是开放还是闭关,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,离不开土地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循环圈。这个循环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外延会有所伸缩,但决不会因外力而改变。所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浪又一浪袭来,但还是破坏不了这个循环圈。
而在这个土地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循环圈中,位于农牧自然交界带上的长城,便不再是一条划分边界的“线”,而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交流和融合最为密切的区域。无论是农耕文明、游牧文明、渔猎文明或者其他形式的文明,历史都在以长城为中心,形成了一个沟通密切的“长城地带”。而今天的中华民族,就是历史上这些民族交流、融合诞生出来的。
我国历史地理学的泰斗谭其骧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:“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,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,具体说,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,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。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,就以此为范围。不管是几百年也好,几千年也好,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,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;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,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。”
这是因为,我们首先是现代的中国人,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“中国”作为中国的范围;而我们也不应该拿今天的国界来限定历史上的中国范围,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,几千年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,作为历史上的中国。
所以,我们不要再把长城称作一条“国界”啦,长城,应当是中国各个民族聚居交往的重要地理标志,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民族,环绕着长城,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。
好啦,我们关于长城的视频,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。希望我们这两期视频,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长城,更好地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和历史遗产。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,我们接下来会有更多优质的系列内容源源不断的奉上,我们下期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