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,以岑参、高适等人为首开创的边塞诗派名噪一时。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,由于边塞战争的逐渐增多,边塞诗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。
其中,唐朝诗人王翰曾多次远赴边疆,写下了许多边塞诗,尽管流传下来的极少,但是一组《凉州词》就足以奠定他在边塞诗派以及唐朝文学史上的重要地
其一
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
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
其二
秦中花鸟已应阑,塞外风沙犹自寒。
夜听胡笳折杨柳,教人意气忆长安位。
大家可能对第二首不太熟悉,但是第一首却家喻户晓。这首诗朗朗上口,幽默中透出凄凉,饱含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之情。更是呼吁大家更要热爱和平。
这组诗在现了唐代的边塞的情景,又是饱含深情的反战诗,因此得到了很高的评价。
清代宋顾乐在其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》中评注:气格俱胜,盛唐绝作。
如果说王翰的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绝作,那么你知又知道边塞词的鼻祖吗?可能有人会说是辛弃疾,他的一首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感到了无数人。也有人说是岳飞,他的一首《满江红》更是传唱大江南北。他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名族英雄。但他们不是边塞词的鼻祖。
首先用词来描写边塞场景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,大家对他的《岳阳楼记》耳熟能详,其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成为千古名句,更是无数有志之士的座右铭。
《岳阳楼记》是他作为文官给当时重修的岳阳楼写的一篇散文。
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,他曾经任过武官,在北宋的边疆当时的陕西任经略安抚副使。积极练兵,抵御西夏。
范仲淹上马便杀敌,下马便写文章,一首《渔家傲·秋思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。
渔家傲· 秋思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 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范仲淹是苏州人,苏州和杭州是人间天堂,到处是美景,及时到了秋天江南也是“秋尽江南草未凋”。看塞外和内地的景象,真是差别太大了,所以,他说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,有哪些“异”呢?他说,那南归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,匆匆踏上征程,决然而去。军队的号角声在大漠孤烟、长河落日的背景下此起彼伏,千山万壑中,一座孤城早早地关闭了城门。
“长烟落日”,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。而在“长烟落日”之后,紧缀以“孤城闭”三字,气象便不相同。千嶂、孤城、长烟、落日,这是所见;边声、号角声,这是所闻。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,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,
词的上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凄凉的边塞生活场景。
有景必有情,下阙起句“浊酒一杯家万里”,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。他身负重任,防守危城,天长日久,难免起乡关之思。这“一杯”与“万里”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,一杯浊酒,销不了浓重的乡愁,可以说是“问居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
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,范仲淹也不知道,敌人什么时候不进犯了,退兵了,取得胜利了才能回家,可能是一年,也可能是三五年,因此他才说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写夜景,在时间上是“长烟落日”的延续。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,大地上铺满了秋霜。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、悲凉之感。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,是听不到、也看不到的。这就引出了下句:“人不寐”,表明自己彻夜未眠,徘徊于庭。“将军白发征夫泪”,由自己而及征夫,总收全词。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,发为之白的原因,很明显是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造成的,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。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: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,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,又难免思念家乡,妻子儿女魂牵梦绕。爱国激情,浓重乡思,兼而有之,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。
范仲淹以大浓浓的爱国之情,写下了这凄凉而又豪放的《渔家傲·秋思》。这首词打破了南唐到宋初文弱的词风,词不仅仅是儿女情长,有关国家、社会的重大问题也入能词。
范仲淹不愧是改革家,虽然他的“庆历新政”最终以失败告终了,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改革是成功的。他的词风对苏轼、辛弃疾的影响很大。说他是边塞词的鼻祖当之无愧。
结语
无论是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”还是“人不寐 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”总之边塞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。我们应当给守卫边疆的将士以崇高的敬意。更应该热爱和平。